最新动态

相关知识

中国古代与西方激励方法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3-02-24   点击率:2586
 

    管理以人为本,提高管理绩效的关键之一在于运用适当的激励方法,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美国有学者将这一规律概括为一个公式:工作绩效=能力×动机激发。古今中外,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组织管理者都十分重视运用和研究激励方法,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研究、借鉴这方面的成果,对于探索出一套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一、中国古代的激励方法
    
早在西方激励理论提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就总结治国统兵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激励的方法。   
    
方法之一:激励下属士为知己者死这就是管理者、统治者关心、爱护下属,满足下属生存和发展特别是心理情感的需要,与之成知己和至交,从而使下属不遗余力地为自己出力和服务。儒家孔子提出,主张施仁政,强调国家的统治者要象爱护亲属一样地对待臣民。孙武则要求将帅一定要爱护士兵。他在《地形篇》中分析道: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将帅如能象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对待士卒,就能取得士卒的信任,甘愿追随自己赴汤蹈火。这样的军队,就将无往而不胜。当然,爱民不是空洞的,必须体现在满足臣民的需要上。统治者决策时,必须惟民之承(《盘庚》中篇),顺应民心,使民成为顺民,从而形成凝聚力。   
    
方法之二: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是指管理者、统治者要赏罚严明,善于通过奖赏和惩罚这两种正、负强化激励手段,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绩效的目的。爱护下属不是溺爱,必须有必要的褒扬和处罚,恩威并施。赏罚的关键是:要严明、公正。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诸葛亮集》)。不分人的贵贱,谁有功就赏谁,谁违纪哪怕是皇亲国戚也严格惩罚。设而不犯,犯而必诛(《曹操集》)。曹操违纪,自罚割发代首;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些历史典故都是执法严明的例证。古人认为,只有做到恩威并施,运用正负两种强化激励手段,才能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九地篇》),得心应手地运筹帷幄,使之无敌于天下。   
    
方法之三:任贤律己身先士卒这是说管理者、统治者要知人善任,严于律己,身先士卒,以自己榜样的作用和力量感染激励下属。中国古人历来崇尚德,用人强调德的标准。儒家曾提出内圣外王之说,对君子的要求是仁、智、勇、恭、敬、惠、义、达、艺,侧重于德。德的含义很广,而严于律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是其基本要求。   
    
方法之四:上下同欲者胜(孙武《谋功篇》)。这似目标激励法,即管理者、统治者,引导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不懈地努力。孙武非常强调上下同欲,将它列为五个致胜必备因素之一。上下同欲是作用极大的激励方法。军队战斗力强不强,治国政绩大不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下有没有共同目标,能不能团结一心,步调一致。上下同心同德则无往而不胜,上下离心离德则一盘散沙,不攻自破。上下同欲是取胜的必备条件,因而各种激励方法的采用,都必须促使上下同欲。  
    
二、西方管理理论提出的激励方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对管理活动进行系统研究,产生了管理理论。西方管理理论经历了从把人看作是经济人到把人看作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演变过程。由于对人的假设这一前提不同,提出的理论不同,主张的激励方法也就不同。

     方法之一:葫萝卜加大棒最初西方产生了以泰勒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古典管理理论。该理论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追求本身最大的利益,工作的动机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因而主张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差别计件工资制。泰罗研究分析了工时,制定出一个定额或标准,然后根据工人是否完成其定额而采取不同的工资率,以鼓励工人努力工作,完成定额。这种理论还认为,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组织必须设法控制个人的感情。为此,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控制制度,对违纪者处罚。人们把这种理论提出的激励方法俗称为葫萝卜加大棒的方法。   
    
方法之二:满足社会人的需求。葫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后来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到本世纪20年代前后,美国梅舆等人依据霍桑试验的材料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初创了行为科学。这种理论认为,人不单纯只追求物质和金钱,他们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需要。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往往比经济报酬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工人的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决定他们生产率的高低,物质刺激只具有次要作用。因而主张采取多种办法满足社会人的需求。如,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明确人的责任;使做出成绩者得到提升;使人得到重视和发展,等等。   
    
方法之三:寻找人的自我实现本世纪四十年代末,西方盛行自我实现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的核心思想就是认为人都有一种想寻求工作上的意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即自我实现的欲望。主张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促使人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自我实现人的观念使激励方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前面两种方法都是从外部条件来满足人的需要,即实施的是外来的激励。这种理论认为,外来的激励和控制会对人产生一种威胁,造成不良后果。它主张内滋激励,即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满足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人就会获得长足和持久的工作动力。   
    
方法之四:多种激励方法并用。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沙因提出了复杂人假设。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这些不同假设,各自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并适合于某些场合和某些人。但人有着复杂的动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两种,也不能把所有的人都归结为同一类人,且人的动机变动性大。因此,没有一种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人的万能激励方法,不能只采取单一的激励方法,必须根据不同的人及人的变化,采用适宜的激励方法。   
     
三、二者的异同及比较的启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激励方法与西方管理理论提出的激励方法有着共同之处,都是从物质和精神方面进行激励,有的方法基本类似。其共性说明在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社会制度下,人有着某些共同的需要,因而激励有着一般规律。然而,由于二者产生的背景不同,其研究的角度、研究的方法以及激励方法的侧重点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第一,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人研究的是国家和军队的管理,西方管理理论研究的则主要是企业的管理。国家、军队的管理与企业的管理有相通之处,但毕竟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从研究方法来看,中国古人是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激励方法,较为直观,对其原因、机理缺乏理论的深入分析,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管理理论。西方则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实验、实践的结果,找出其激励机理,建构系统的理论体系,试图揭示出激励的一般规律。通过对人性认识的不断加深,西方管理理论不断深化,激励方法也随之不断完善。
    
第三,从研究和运用激励方法的侧重点来看,有以下两点不同:
    
首先,中国古代激励重情。儒家认识到对民爱之如父母,则归之于流水,主张把家庭伦理推广应用于社会管理,人人都,建立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历史上,中国成功的统治者、管理者非常注重感情投入,以赢得人心,如诸葛亮七擒孟获。中国的老百姓也确实十分重交情。如果认为领导者、管理者对他好,他就会忠心耿耿为其效劳,不会去计较物质利益上的得失。而西方则比较忽视情,长期只强调用铁的规章制度管理员工,劳资双方冲突尖锐。直到本世纪20年代,西方管理理论才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人,不只有物质需求,还有被尊重等社会需求。
    
其次,中国古人强调心治,重视精神激励。《管子心术篇》中说: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治心,安也者安心。这里实际上已提出了心治为管理之要的思想。西方管理理论在产生了一段时期后才认识到这一点。基于对这一认识,中国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塑造人的精神,主张通过教育来造就理想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一直坚持用一种理论来统一民众的心志,向臣民灌输儒家思想,教育臣民要。对那些精忠报国忍辱负重的君子,大力宣扬,使之成为万众学习、崇拜的楷模;对那些不忠不孝的小人,极力贬斥,使之为民痛恨。这种教育极大地激励人们去做 下一主题:东莞拓展训练项目:魔王关 上一主题:EQ管理打造领导魅力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